网站首页 > 行业分析 > 内容详情

长丰县2024年生猪生产调研情况汇报

2024-12-30 73


一、总体情况概述
2024年四季度,长丰县生猪产业在政策扶持、市场驱动和规模化发展的多重作用下,整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。据农业农村部养殖场直联直报平台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底,全县生猪存栏量为30.8万头,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.01万头,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3.9%和2.9%。规模养殖场(户)生猪存栏量达27.5万头,占全县总量的89%;规模场能繁母猪存栏2.6万头,占比82%,规模化养殖已成为全县生猪生产的主导力量。这一数据表明,长丰县生猪产能结构持续优化,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,为保障区域肉品供应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二、生产形势主要特点

1. 规模化养殖水平再创新高,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
四季度末,全县规模场生猪存栏占比达89%,较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,连续三年保持增长。规模场能繁母猪占比82%,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。这一趋势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:

政策引导效应显现:近年来,长丰县通过土地流转支持、环保设施补贴、金融贷款贴息等政策,推动中小散户向标准化规模场转型。

市场倒逼机制强化:非洲猪瘟疫情后,养殖门槛提高,规模场在生物安全、成本控制等方面更具竞争优势。

龙头企业带动作用:以长风农牧立华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带动本地养殖户升级设施、提升管理效率。

2. 能繁母猪结构优化,产能调控更加精准
     种群质量提升:规模场二元母猪占比达92%,较散户高出20个百分点,品种改良推动生产效率提升。

动态调控机制建立:养殖主体根据生猪价格保险、期货价格信号动态调整能繁母猪存栏,四季度淘汰低产母猪0.6万头,补栏优质后备母猪0.35万头,实现产能有序更替。

3. 生产效率持续改善,成本管控成效显著
规模场通过智能化设备应用(如自动饲喂系统、环境控制系统)和精准营养管理,将料肉比从3.0降至2.8,育肥周期缩短至160天。同时,通过集中采购饲料、疫苗,单位养殖成本同比下降8%,有效对冲了玉米、豆粕等原料价格波动风险。

三、存在问题与风险研判

1. 中小散户生存空间压缩,产业韧性面临考验
尽管规模场占比提升有利于标准化生产,但散户存栏占比已降至11%,部分退出农户转向其他行业,可能导致以下风险:

市场调节能力减弱:过度依赖规模场可能加剧产能调整的“羊群效应”,放大价格波动。

生物安全防控压力:散户防疫水平参差不齐,仍存在疫情传播隐患,需加强网格化管理。

2. 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
冬季低温高湿环境下,口蹄疫、流行性腹泻等疫病发病率环比上升12%,部分中小场户因资金限制未能及时升级消毒设施,存在区域性传播风险。

3. 环保压力与资源约束加剧
规模场粪污日产生量超8000吨,尽管沼气工程配套率达95%,但受限于消纳土地不足,种养结合比例仅为65%,环保设施运行成本占养殖总成本比重升至7%,影响长期效益。

四、对策建议

1. 构建差异化扶持体系,促进多元主体协调发展

对存栏500头以下的中小户,推广“联合体”模式,通过共享防疫服务、联合采购降低运营成本。

设立专项转型基金,支持散户入股规模场或转产特色畜禽养殖,避免“一刀切”退出。

2. 强化全链条疫病防控能力建设

建立县级生猪运输洗消中心,对进出车辆实行集中消毒,降低跨区域传播风险。

推广“无针注射器”“智能巡检机器人”等新技术,提升规模场防疫效率。

3. 推动种养循环模式创新

规划建设3个区域性有机肥加工中心,将粪污处理成本降低30%,配套奖补政策鼓励周边农户使用。

试点“猪-沼-菜”“猪-肥-粮”生态循环项目,力争2025年种养结合比例提升至80%。

4. 加强市场风险预警与调控

利用直联直报平台数据,建立产能过剩预警机制,当能繁母猪存栏超过3.2万头时启动调控预案。

推广“保险+期货”模式,引导养殖户锁定利润,减少盲目扩产行为。

随着《长丰县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(2025-2030 年)》的实施,预计规模化养殖占比将突破90%通过构建“规模养殖为主导、种养循环为特色、数字管理为支撑”的现代产业体系,长丰县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生猪稳产保供的核心基地,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样板。